close

oil-pulling.JPG  

牙齦疾病和蛀牙的問題比我們所理解的更廣為流行,所以必須要提早預防,

在美國的醫學統計顯示,十七歲大約有百分之六十的牙齦疾病前兆,

到了五十歲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感染牙齦疾病,其中的一半患有嚴重的症狀,

全世界有將近百分之九十有感染牙齦的疾病,

到了六十五歲大多數的人的牙齒健康是非常不好的,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已經掉了所有牙齒。


當你六十五歲的時候,你希望還有多少顆牙齒在你嘴巴裏面?

不管你花了多少的努力去照顧你的牙齒,或者是你的牙齒看起來多麼好,重點是現在你的牙齦疾病和蛀牙的程度是如何。

你不需要有一顆根管治療的牙齒或者是一顆正在膿腫的牙齒來散佈感染到你身體的其他部位,

在口腔的細菌可以透過任何口腔照護的過程來散佈,包括刷牙。

當牙齦發炎的時候,常常容易流血,

即使是用最軟的牙刷的刷毛,都可以很輕易的刷破牙齦的微細血管,留下一個敞開的大門讓細菌進入你的血流中。


傳統的口腔衛生維護的方法,已經被證實是不足的,

如同證據的顯示百分之九十牙齦疾病的高發病率,以及不斷增加口腔相關的系統疾病(心臟疾病、關節炎、氣喘….等等)的發病率。

油漱口提供一個很好的方法,來降低微生物的數量並改善口腔與身體系統的健康。

 

oil-pulling-instructions.jpg  


「油漱法」,英文是「oil pulling」,是一個源自古印度的傳統方法,在西方已是一種普遍的整合醫學療法,

用油漱口的原因是油的附著性高,比水更容易充滿口腔牙齒、牙齦與黏膜,

同時細菌具有親油性,油會比水更容易將細菌融於其中,

同時透過舌下吸收迅速將油的營養帶到血液裡,並將血液中的細菌與毒素排到油中。


因此油漱口時油的選擇很重要,一定要是好油,最好是冷壓初榨的,有機的更好,

目前多數人主要使用的油有兩種:椰子油、葵花油。

也有人使用芝麻油、苦茶油或橄欖油,不同的油口感不同,也有人認為不同的油有不同的效果。

 

pub-0138069.jpg  

印度養生大師狄巴克喬布拉醫生就曾在其著作《如意體重》(Perfect Weight)中敘述︰

若想使味蕾更加敏銳,每天早上,可用一湯匙冷壓的溫芝麻油,含在嘴裡潤潤口,也可以漱口的方式,含在口中五分鐘然後吐出,再用溫水漱口。

由於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味覺遲鈍、食不知味,往往要藉過多的調味料來剌激食慾。

溫芝麻油漱口,不但可以重新恢復味蕾原有的敏銳度,還能釋出唾液、淚水和鼻水的毒素。

另外日本專研印度醫學的幡井勉醫生,也在《印度傳統健康法》一書中,特別強調︰印度傳統養生學非常重視口腔與皮膚的關係。

溫芝麻油漱口,不但可以美容養顏,更能防止牙齒脫落,眼睛凹陷,皮膚變皺以及嗓子變啞等,它對口腔炎和提高味覺也頗有助益。


雷久南博士也提供的來自東歐的醫學資料-利用冷壓的葵瓜子油漱口︰

早上起來,將葵瓜子油一湯匙,含瓜子油一湯匙,含在口中十五分鐘,然後吐出。

這個排毒法對癌症及其他病症都有幫助;試過的人,都表示效果很好。

有人甚至每天早上,將油含在口中漱口長達半小時,天天持續不斷,結果發現舌苔、口臭從此消失。

雷博士強調,如果吐出來的油是白色,身體毒素較多,若與原來的油顏色接近,則毒素較少。


除了上述各種油類,漱口的材料也不一而足,

可選蜂蜜、草藥、有機牛奶等配合個人體質,

芝麻油適合一般體質或是寒性體質;若火性體質的人可用有機牛奶代替。


油漱口也有一些注意事項,發燒、結膜炎、酒醉、飯飽時不可進行。

 

oil-pulling_mouthwashing-with-cat.jpg  

★ 油漱口的步驟


油漱口非常簡單,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倒一至二茶匙的植物油放到你的嘴巴裡,

你不需要放太多油,你需要留一點空間讓口水分泌,

保持嘴唇閉著,讓油在你的嘴巴裏面工作,透過浸潤、推動、攪拌讓油穿過你的牙齒並滿佈口腔的每一個地方。

放輕鬆保持油和口水持續在你的嘴巴工作15到20分鐘,

這個時間聽起來好像有點久,但如果你同時做其它的事情,其實你不會感覺很久。

根據有些人使用的經驗,漱油越久效果越好。


★ 但切記兩個重點


1. 不要仰著頭漱口以免讓油從喉嚨吞下去,或者讓油來刺激嘔吐的反射,進而造成你必須把滿口的油吐掉。

2. 不要把油吞下去,因為油裡面會充滿著細菌與毒素,你不會希望它跑到你的胃裡面去。

如果你不小心把油吞下去,也不用過於擔心,只是要盡量避免。

 

當你油漱口的時候,你的口腔會分泌口水,口水會混合並乳化油,油會變成乳白色,

如果油沒有變成乳白色,那麼你就是沒有讓油在你的口腔裡努力的工作,

一般來說你只需要用力漱油幾分鐘就會讓油變成乳白色。

有時候當你在漱油的時候,你會覺得喉嚨的後方會產生黏液,或有要噎住的感覺,

如果需要把油吐掉並將喉痰清掉重新倒油再繼續漱油,

這時你並不需要重新來計算時間,只需要全部加起來20分鐘即可。

把油吐掉,請吐到垃圾桶或者塑膠袋裡,不要吐到水槽或者是馬桶裡,時間一久油可能造成水管阻塞。

吐完之後,喝水來清潔你的口腔,也把殘餘的油清乾淨,如果你的口腔和喉嚨覺得有點乾,可以喝點水。


油漱口可以在任何時間,對於剛開始漱油的人建議要空腹,尤其是剛開始漱通常至少一次在早餐前,

如果吃飽飯之後請等三至四的小時再漱油,不要在肚子吃飽的時候漱油,以免造成噁心甚至嘔吐的現象,

但對漱油一段時間的人來說,會越來越習慣,而且會不受時間的影響,

會建議在空腹時油漱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那時候口腔的細菌是最多的,

等到吃完飯後細菌會被吞下去,那時候再漱油的效果就沒那麼好了。

若你覺得外出回來或任何時間有感受到口腔比較不乾淨時,都可以漱油。


油漱口前建議先喝點水,特別是你嘴巴太乾的時候或覺得缺水,

你的身體需要充足的水份來分泌口水,口水在漱油的過程是必須的,因為他可以幫助移除以及與細菌作戰,並維持口中的酸鹼平衡。


★ 油漱口重點步驟整理

1. 空腹時並先喝一杯水後開始

2. 倒1-2茶匙的油在嘴巴裡

3. 浸潤、前後漱口讓油在牙齒和牙齦間推動與攪拌

4. 用力漱口讓油與口水混合並變成乳白色

5. 持續的漱油15-20分鐘

6. 吐到垃圾桶或塑膠袋

7. 用水清潔口腔後再喝點水

8. 一天至少一次漱油


*************************************

牙齒經絡圖.jpg  
★ 口腔看得見健康問題


牙齒的相對大小、排列的整齊程度也都具有意義。

例如二齒的特大門牙,代表腎上腺過旺,或是腎虛過度的補償作用。

虎牙比較大,表示小時候的肝膽過旺,或胎兒時期母體毒素過高。

虎牙相對應的器官是肝膽經脈,由於有很多工作要做,相對地會得到較多發展能量,所以會特別大顆及明顯。

舉重選手的後臼齒往往比一般人大又強,這是因為要承擔重量的關係,而這種人也比較能夠承擔生活壓力,

牙齒愈是細小,則愈是無法承受太多壓力。


中醫認為齒屬骨,是腎脈系統,分寸大亂時,腎上腺素會跟著上下起伏,情緒當然也隨之起舞。

牙齒排列整齊的程度和母親懷孕時的心情有相對關係,

如果母親懷胎時,心情七上八下,孩子的牙齒排列也不會太整齊。


舌頭是幫助牙齒咀嚼的攪拌器,咀嚼、攪拌愈久,消化和吸收的效率就愈高,其中還包括想法和意念。

舌頭是心的開竅,會反射出心理問題。

喉嚨是吞嚥食物的部位,常與拒絕或不願意接納某些事實有關。

在吞嚥時若有喉嚨卡住的感覺,可能是吃下了不願意吃的東西。

即使喝的水量很少,我們常常可以吞嚥下一把健康食品,這是因為身體有需要養分的直覺反應,怎麼樣都吞得下去。

如果是身體不需要的養分,再怎麼細小,還是會卡住。


扁桃腺是進入淋巴系統的門戶,過濾從口腔進入的細菌、病毒。

同樣地,我們說話時也要過濾,不能毫無忌憚地大放厥詞、扭曲事實,小心造成和扁桃腺發炎一樣的難受。

相反地,噤不出聲,也會造成扁桃腺退化。

 

★ 口腔養生法


1. 至專業牙醫診所進行「數位全口X光片」的健檢,參照「牙齒與經絡圖」,評估健康狀況。

2. 有汞齊補牙者,建議到有專業設備的牙醫診所進行專業諮詢和汞齊移除。

3. 有做過牙齒根管治療者,請多方評估後再做決定是否需要移除。

4. 用黏土牙膏刷牙可以幫助清除殘留的汞。

5. 每天進行口漱與叩齒的簡易保健。

6. 餐後刷牙漱口,若外出時沒有帶牙刷或漱口水,可使用無糖綠茶漱口,綠茶有防止蛀牙的功效。

7. 每天早、晚刷牙後,洗乾淨食指,用食指上下輕搓牙齦,可促進血液循環。

8. 葵花籽油、芝麻油與椰子油具有排毒作用。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油漱口,持續五分鐘不要吞嚥下去,

等到油起了泡泡的狀態,再把油吐出,接著用清水或草本漱口水清洗整嘴三至五次以上,直到嘴巴感到清爽為止。

睡覺前,刷牙後,喝一小口椰子油,慢慢漱遍整口,再將剩餘的椰子油吞嚥下去。

椰子油有抗黴菌、抗病毒功用,可以防止細附著在牙齒上。

9. 常刮舌苔,以牙刷輕刷舌頭或用刮舌器清除舌苔。


★ 健康放大鏡


內心有很多想法、意念,卻無從表達起,這是對口腔與喉嚨部位不利的能量。

有些人善於言詞表達,但為了某些利害關係常會噤不作聲,硬是將話給吞下去,同樣是一種不順暢的能量。

整合醫學講求的是身心靈整體治療,整合牙醫亦是如此,有口腔病變時,一樣會毒害我們的心靈。

一個人說話要中肯、謙遜,少說他人的不是,多說別人的優點,對人多鼓勵,少責罵,不要思慮過度、鑽牛角尖,禍從口出的機會就會減少。

心思正,起心動念就善良,才能說好話,做有益的事,實現理想,讓美夢成真。

「身體健康一半靠嘴巴」包含了牙齒的徹底整治、飲食內容與習慣的改變、言語的表達,因此勉勵大家好好照顧口腔,以及自己的身心靈。

 

文章出處:陳立川博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為無不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